最近的天气是越来越热,最高气温轻松突破30℃大关,可在这么炎热的日子里,还是离不开口罩。
本来戴着口罩就闷,加上气温升高,就更觉憋闷,此外还会出现一些小烦恼:闷出小痘痘,勒得耳朵疼等。
近日,戴口罩运动时猝死的新闻频发:
湖南省长沙市,一名初三学生,在体育课上戴着N95口罩测试1000米时倒地猝死;
河南省周口市,一名十五岁男生在体育课上戴着口罩跑步,倒地猝死;
浙江省温州市,一名未满十六岁的男生,在集体跑步活动时晕倒,抢救无效身亡;
湖北武汉一男子戴口罩在公园,锻炼时休克,据记者证实,该男子经抢救无效死亡;
武汉汉口一男子戴口罩夜跑,致左侧肺破裂。
因防控疫情而佩戴口罩锻炼,之后发生猝死事件,大家自然将猝死的发生和戴口罩联系在了一起。
那么,运动时戴不戴口罩呢?
据实验探索结果得知,戴口罩跑步相比不戴口罩跑步,人体气体的通气量(可理解为通过呼吸道吸入的气体量)和机体摄氧量(身体实际利用的气体量)都会明显减少,而N95口罩相比于普通口罩,气体吸入量和摄入量会减少更多。
因此,戴口罩运动会导致通气阻力明显增加,通气量下降,人会感觉呼吸不畅、难受,氧气需求和供给会严重失衡。
随着速度增加,氧气供需矛盾愈加突出,心率也愈发升高,骨骼肌、心肌拼命工作,而随着时间的延长,人体缺氧,运动负荷逐渐超过人体可承受范围,进而就会有猝死风险。
口罩虽能够防护病毒,但在运动中,它却增加了猝死风险。对于学生群体,教育部已明确体育课不能戴N95口罩进行锻炼。
受疫情影响,许多人都戴着口罩进行户外运动,对此,医生建议戴口罩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,在低风险区,人少的空旷地带,是完全可以摘掉口罩运动的。
另外,近期的感冒率同期对比有明显下降,不少朋友说是戴口罩的原故,这是真的吗?
其实,疫情期间因为聚集聚餐减少、戴口罩、勤洗手,每个人都很注意卫生,所以流感传播途径被切断了,因此流感患者少了。
而对于普通感冒,由于娱乐场所关闭,娱乐活动减少,熬夜减少,休息的比较好,身体抵抗力增强,同时又很注意天气变化,注意添加衣物,对自己保护的比较好,所以普通感冒也减少了。
而且不只是感冒减少了,像鼻炎、哮喘、皮肤过敏等一些疾病也减少了。
因为疫情期间大家都戴口罩,同时宅在家里足不出户,与致敏原灰尘、螨虫、花粉等等接触的机会减少了,所以发病几率也会减少。
保持这些良好习惯,也能最大程度远离流感等传染病。
戴口罩的利弊大家都清楚,总得来说,还是对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,因此,很多人都想知道:“口罩到底要戴到什么时候?”
5月17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,在《开讲啦》表示:
“即使疫情控制了,我想还是要戴口罩的,还真是养成这种习惯。我估计这个口罩,在一年之内,起码到明年这时候是摘不掉的,一定要做好这种准备。”
其实张伯礼院士的意思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是要戴口罩的,并且未来一年都需要坚持。如去火车站、车站、医院、电梯等一些高风险场所。
但有些地方是可以有条件摘口罩的。
5月17日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,对戴口罩问题进行进一步解释:
一、在户外。比如公园、人比较少的街道、操场,不需要佩戴口罩,剧烈运动时尤其不能佩戴口罩;
二、近期没有新发病例报告的低风险地区。其实我们在办公室、会议室、工地、学校,能够保持通风条件和相对的安全的社交距离的情况下,也不需要戴口罩。
如果你的办公室间隔一米、通风良好,并且处于低风险地区,可以摘口罩。如果办公室拥挤,并且外来人员较多,建议佩戴口罩。
5月8日,国家卫健委发文表示: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不需佩戴口罩,教师授课时不需佩戴口罩,不建议托幼机构婴幼儿佩戴口罩。
去食堂吃饭最好是错峰、错位就餐,避免人多拥挤,吃饭少说话,保持1米距离。
首先,不去人多的地方锻炼,比如健身房等,在空旷的地区锻炼是没有问题的,前文也有提到,戴口罩时不要剧烈运动,锻炼时也最好摘下口罩。
夏天戴口罩确实挺麻烦的,但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安全,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,不要放松,疫情还未完全结束,随时可能反扑。
5月10日,因疫情原因,舒兰市就全面进入战时状态,采取最严格的管控措施,全市封闭居民楼1103栋,农村封闭村屯1205个。
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外媒视频连线采访时表示:目前阶段,中国的抗疫形势并不比国外一些地方更乐观。大部分中国人仍然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。第二波疫情的风险仍然很大,不应该自满。
疫情还未结束,我们还要继续坚持!
内容综合整理自人民网、扬子晚报、新华网、科普中国等